说走就走,呼朋引伴,一人提议,出发的时候我们凑成了二十人的郊游队伍。
人间四月,到野外去,去看那山岗上刚抽芽的新绿,去听那鹧鸪鸟在高空的欢鸣,去看那满身新绿的树的倩影倒影于河畔,去捕捉那浓郁的油菜花香在空气里留下的痕迹,去奔跑,去撒野,不辜负那漫山遍野,铺天盖地的春色。
大家喜欢春游,由来已久。
一群人,几辆车,锅碗瓢盆,炊具,炉灶,火锅,卤菜,零食,酸奶,水果,一应俱全。
溪边野餐开始了。
所幸一个熟人朋友头天晚上在这里露营,帮我们占据了一个绝佳位置。
去年来到这个叫做泗步河的地方,人还不多,只有两三辆车,一两家人。今年,你想象不到,溪水边蜿蜒着停了二三十辆车,好似一个大型露天停车场。
去年那次,记得吃过午饭,午后开始下雨,锅里的油炸土豆都还没出锅,雨点开始一点点落到额头上,再落到油锅里,溅出噼里啪啦的声音。
躲到天幕底下。雨点落成雨丝,断了线的珠子一样从天幕上滑下来,溅起的水花在我们脚边一朵朵碎裂。河边的灌木丛雨水将它一洗如新,柳枝在雨丝织成的幕布里飘摇,雨水打到河面上,砸出一个一个密集的小水窝,不远处八孔桥上,披着蓑衣的放牛人赶着牛回家,那画面美如画。
这次我又问鑫,是如何找到这个地方的,她说,只要有一颗想出门浪的心,哪里都能找到。
这季节,这山沟里,苍翠满目,淙淙流水声入耳,这水声越响越显出周围的宁静。一座八孔小桥横跨小溪两岸。溪水淙淙,鱼游浅底,浅水处还有很多蝌蚪,密密麻麻,黑压压一团在水里游动。蝌蚪比水多,浓黑如一团化不开的墨。
小孩们可开心了。他们哪里看到过这样多的蝌蚪。小孩们玩得起劲,就忘了青蛙的可爱了,他们用网兜把蝌蚪舀起来,晾晒在石头上,一个大一点的胖墩儿搬起一块大石头向在石板上摊平的蝌蚪砸过去,反复多次,碾压成黑泥。引起了孩子们的一片惊呼。这群熊孩子!
我们安置好天幕,桌椅板凳之后,放眼望去,这溪水边已经有大大小小的几十个天幕帐篷,好像草原上开的花,排布在溪水边上。
坐下,看小孩戏水玩耍,他们在踩石过河的时候,身体歪歪斜斜保持平衡,一看就是从小长在城里的孩子,他们的平衡性没有从小在农村里长大的孩子那么好。
一不小心,担心他们会扑通掉到河里。农村娃,这些都不在话下,穿山林,爬坡坎,踩卵石,过跳蹬,下河摸鱼,上山爬树,他们早就练就了如猿猴般灵巧,如飞燕般轻盈的身姿。
大人们,这时不再打麻将,也没有玩手机,他们看看山水,听听流水淙淙,不知有谁提议,去挖折耳根,野小蒜,拿上一柄不知谁早准备好的点锄,没有工具的就地取材,一截竹块,一根树枝,走到那田间地头,不到半小时功夫,就会有不小的收获。
有竹林里刚冒出来的嫩笋,有田埂上的肥嫩的折耳根,有从地头里挖起来的芳香诱人的野小蒜,就从河沟里打来清水,把挖到的野菜在水里清洗干净,
埋锅造饭,能让你体验到最大的乐趣。锅呢,就是平时家里早已弃之不用的铁锅,随便拿个铲子,或是用筷子哪怕是树枝也行,在野外大家的动手能力、野外生存技能立刻满分。
家里的碗筷清洗了之后还会进入消毒柜高温杀毒,到了野外,燃起的柴火,飘荡的炊烟,不时有炭火的灰烬飘着飘着就落到了锅里。
但是你发现,这时大家都没有人嫌弃,大家吃得分外香。
厨艺大比拼的时候也到了。
鑫开始煮火锅,左边的人家在做柴火鸡,右边的人家在烧烤,炊烟袅袅,食物的香味阵阵传来,直钻鼻孔。
挖野菜的回来的时候,还不忘了采几支映山红,颜色俏丽,开得正艳。插到桌边,氛围感十足。
到野外寻找野趣,人们都是带着欢呼雀跃的心情。去呼吸郊外的空气,去闻闻泥土的芬芳,去看看山林田野间的青翠,去看看路边的蜂飞蝶舞。
手上沾满了青草绿树的汁液,脚上沾满了泥巴,脸也因为和阳光的邂逅,打上了晒后的印记,捡拾柴火可能手上拉了一条口子,田地里穿梭可能土里陷进了一只鞋子,树丛里穿行可能头发里都是茅草,衣服上沾满了顽强的苍耳,但是,乐趣有增无减。
金色的阳光,在溪水上撒下了满河漫滩的碎银。流水唱着欢快的曲调奔向前去,八孔桥上走过荷锄戴笠的老农,远处河滩上悠闲啃吃青草的花奶牛,头也不想抬的甩着尾巴驱赶蚊子,落日余晖笼罩下,河面上逐渐升腾起一层薄如柔纱的雾。
车慢慢转向回城,转头一看,车里的孩子们脸上身上脏得不成样子,但是丝毫不影响他们睡得七倒八歪。